38.第38章 实至名归

2015-10-13 作者: 小布童
  其实,李之郎的回答并不能完全符合薛瑄的心意。毕竟还是年纪太小,容易好高骛远。大话说的再漂亮,自己没什么能耐的话,反而还会误国。

  “汝可曾读过《大学》?”

  “读过。”

  “能背诵否?”

  “全书倒背如流。”李之郎回答的毫不客气,这是能杀头的科举舞弊案,谦虚只会使人被动。

  “以第一章内容为题,请作八股文。”说完,让人送上笔墨。这是现场考试,如果李之郎能写出来,那就证明他确实有真才实学,府试应考的文章也当是他自己所作,而不是提前泄露了试题,找人捉刀代笔后再到考场默写的。

  这个题目有两个前提,其一是李之郎必须能够背诵这段话;其二是理解这段话的意思。否则,你如何破题承题然后作文?

  李之郎微笑,八股文只是表象的问题,而深层隐含的意思,依然是在规劝。

  薛瑄所指的关键,在于《大学》第一章的第三段内容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

  这段话全面概括了儒家为实现三纲五常而设计的八个条目内容,也是儒学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步阶梯。什么时候该干什么,该走哪一步等等。薛瑄的意思是,你年龄太小了,科举不是你这个年龄应该干得事情,你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学问,明白人间事理,即格物致知。虽然说人生苦短,但你仍然只有格物致知了,基础做得坚实了,才能实现建功立业,济世报国的梦想。

  这一次,很多人也明白了薛瑄的深意。毕竟刚才已经做过一次傻子了,不能再做第二次。这个规劝和非常符合大家的愿望,就算你再厉害,毕竟还是太小,还是赶快回你的火星去吧,不要在这里给我们捣乱,骑在我们头上,让我们无地自容了。

  李之郎没有再与薛瑄争辩反驳,而是沉默不语。这是最关键的时候,成败在此一举。大家也没有打扰,提学大人的这个方法最是简单直接,也最是公正透明,谁也没有话说。如果你故意打扰人家做题,那么少不得将责任推到你头上,所以整个知府大堂出奇地安静。

  府试并没有规定严格的时间,一般从早上开始考试,黄昏时分才开始收卷。有能力的,写得快一点,大约两三个时辰就交卷了;能力差点的,那就没谱了,从早上开始,一直给你拖到天黑。还有那实在不会的,老爷们等得急不可耐,也只好派人收卷了。就像这一次府试,虽然试题简单,大家都会写,也都顺利交卷了,但李之郎却是最后一个交卷的,交卷时天色已是黄昏了。

  但这一次,李之郎做得很快。毕竟这不是府试,要和千万张试卷做对比。这一次答题的只有他一个,只要能够证明他有相应的实力就行。这匆忙之间的,文章只要不与府试差太多,那么不但可以证明自己有真才实学,还可以显示自己的突发应对能力。

  文章呈上去,薛瑄仔细去看,频频点头,只是脸上似乎带着些苦笑。

  虽然没有再反驳自己,但文章里还是透着无比坚定的意志。尤其是其中有关知行合一,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阐述,更让薛瑄震惊不已。做学问很重要,儒家讲做学问,其实是让大家明白人世间的道理,这道理不但有社会人生的道理,还有“物理”,也就是天地自然的道理。只有明白了道理,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。

  可李之郎却说,这道理我已经知道的够多了,圣人典籍已经不足以满足我的求知欲,我想做的是理论联系实践,将自己所学地道理知识,运用到实践当中去,为国为民,奉献自己。

  还有,虽然先贤韩愈教导我们,学海无涯苦作舟,书山有路勤为径,但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死的,也是有限的,学习也不能靠闭门造车,我要到实践当中去,到人民群众中去,去发现新的知识,并用新的知识来提高自己。

  薛瑄看罢,将文章交给了杨知府。杨知府看罢,肃然起身,向薛瑄施礼道:“自大人督学山东以来,我山东文事日渐昌盛,不但各府各县的生员数量增加,其水平也逐渐提高。继翰林李公之后,我山东又中三甲进士二十三人,二甲进士五人,实乃我山东自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科举盛世。如今又得千古奇才,足显我齐鲁之地,人杰地灵;提学大人,治学有功……”

  洋洋洒洒,无非马屁。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,这杨知府看了试卷内容,同样是震惊不已,震惊过后就是惊喜。

  山东虽是孔府之乡,儒学圣地,但遗憾的是山东的另一件事也是举世闻名:造反。从汉朝的赤眉起义,隋唐的响马大盗,到宋朝的梁山起义,山东并没有因孔子而成为文化圣地,反而在历朝历代皆以彪悍勇武著称于世。尤其是到了本朝,开国不足百年,先后就有唐赛儿叛乱、汉王造反两次重大事件,实在令山东蒙羞。

  再加上自从太祖皇帝推行南北榜以来,北方科举一直处于没落地位,而南方确实文学鼎盛,能人辈出。北方的解元到了南方,能中举就不错了,还想当解元?开什么省际玩笑!

  故此,在北方各省,治学之功最是容易,只要多几个学子,多几个秀才,那就是功劳;但想挣来治学的大功,确实痴心妄想了。而如今,李之郎的横空出世,让杨知府看到了治学的大功正在向他招手,让他的痴心妄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,这让他如何不惊?又如何不喜?

  只是这贪天之功,怕自己一个人吃不下,少不得要给上官奉送一份。还是那句话,花花轿子人人抬,只有吹捧与自我吹捧相结合,才能在官场无往而不利,才能扶摇直上,平步青云。
关闭